2014河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发布时间:2014-05-06 10:19:34
- 河北事业单位考试
- https://he.huatu.com
- 文章来源:河北人事考试网
一、政治经济学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 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很深刻、很全面、很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要掌握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 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 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 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之间的斗争不断发展,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 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庸俗政 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杀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 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 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19世纪上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 经济学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原因,只是 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应用政治经济 学剖析资本主义方面作了很初的尝试。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尖锐和无情的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 制度的永恒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于他们在理论分析上还不能 摆脱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限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 力量和正确途径,只能陷于空想。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 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 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 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标志,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 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很初出现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使财富增长以及财富的生 156 中国铁道出版社天路公考网站 产和分配的规律。例如,斯密的《国富论》就是把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作为研究对象 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和财富的比例问题是人们的物质福利问题。资产阶级政治经 济学由于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使得它们总是撇开财富的社会形式去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和交 换,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明确指出政 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即 社会生产关系运动中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也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辩证地 运动着的。“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一定的生产决定一 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 他要素。但是,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运动中去研究。
生产关系的内容是复杂的又是分层次的。存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以所有制、分 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属于社会经济制度层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 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及其相互关系,又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所有制、分配方式的差异体现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以所 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为具体的经济 体制层面,它与实际的经济运行紧密联系。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经济制度是人类 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 式,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 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如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等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
(一)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指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 己设想的目的,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和地理位置,使被加工 的产品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须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 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需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生存;政治、文 化、科学、教育等活动,需要以物质资料的发展和丰富为基础。
简单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资料)。
(二)社会生产力
1.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概念
(1)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表明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是适应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 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二因素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的总和。其中劳动对象的质量和数量是决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 的很主要标志,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2)社会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 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 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以下作用。①提升劳动者素质,能够熟练掌握生产过程 的规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劳 动者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②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③引起劳动对象质 量提高,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④还会促进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 生变化。我国加速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振兴经济,首先要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2.分工与协作
分工协作的关系: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发展,生产专业化程 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紧密。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强,是推动 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3、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它们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辩证关系。生产起主导的决定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 和消费并不是被动的被生产决定,它们又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和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4、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平均分配。
(2)奴隶制社会。生产资料奴隶主所有,包括奴隶。
(3)封建社会。生产资料地主所有,不完全占有农民。
(4)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产阶级占有,雇佣工人,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社会矛盾是生产 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
(三)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1.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 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作为一种经济 活动形式,有其基本特征。
(1)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中社会劳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直接 生活需要而生产。
(2)封闭、保守型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无论是氏族部 落共同体、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还是农民家庭,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式的经济单位,处于分 散、孤立、保守的状态。
(3)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与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为条件的。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具有与自然经济不同的特征:
(1)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的全部或大部分要通过市 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开拓进取型经济。
(3)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是与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形态。它既是生产力发 展的产物,又进一步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自然经 济无法比拟的作用。
2.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是在小规模的范 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发达的 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 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值。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包括资本 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长 的历史时期。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效用,即能满足人 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一种物品往往具 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这种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 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加以利用的。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因素,没有使用 价值的物品没人需要它,不能成为商品。但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于使用价值本身,而在 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即它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 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互比较,并按一定比例进行交 换,是由于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 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由价值 决定的。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处在一种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关系中。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存于 一个统一体(商品)中,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以 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价值的物品可以有使用价值,但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另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使用 价值,而是为了价值,但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使用价值;而且必须把生产出来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卖出去,才能从购买者那里实现商品的价值。对于购买者来说,他所需要的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但要 想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买卖双方都不能同时既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获得商品的价 值。由于商品内部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所以一切商品都必须参加交换过程,只有通过交换把 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的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使消费者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解决存在于商品 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2.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即价值量的大小如何决定的问题。既然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 决定,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 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长短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的,而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 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它是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是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 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价 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很基本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 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应该懂得,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 化,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不变。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髙于该部门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他的劳动 就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获得更多的收益。所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 者都要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的有: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劳动者 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生产管理的效能,生产的适度规模以及自 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等。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各个生产者(个人或生产单位)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他们自己 的需要则靠别的生产者提供商品来满足。社会分工以及由分工决定的商品生产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决 定了各个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过是,各个生产者的劳动又是单 个的或个别的劳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由各个生产者自己决定的,产品首先控制在他们自己手中。 既是个别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两者构成一对矛盾。如果个别劳动(私人劳 动)生产的产品不适合社会需要,这种个别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 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使用 价值是否适合社会需要,只能由商品是否交换出去来证明,而不能由任何其他方式(如商品广告、专家鉴 定等)来证明。只要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始终存在。在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中,它表现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 的根源,它贯穿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直接关系着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竞争中的地位和 命运。所以,它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自身,而商品的价值的表现 形式是交换价值,是在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从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商品的价值 形式经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货 币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商品交换的种类不断增加,越来越要求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 种商品上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它 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揭示了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 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这一本质说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又不是普 通商品,而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普通商品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 币还具有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所产生的特殊的使用价值。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货币 表现出来;而货币自身则作为直接的价值体现物而存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 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 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 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自身也具有价值,因而能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 的价值量。货币充当商品的价值尺度只是外在的,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执 行价值尺度职能,并不需要现实货币,而只需观念上的货币。比如写个价格标签,表明商品价值的多少。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即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决 定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在货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 化成正比;在商品价值量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在现实生活中,商 品价格与价值常常发生背离,比如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会高于或低于价值。有的甚至严重背离,价格 不是作为价值的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比如未开垦的土地可以出卖,有价格。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自身的量需要计量。为此在技术上就需要规定 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对每个计量单位,还要分成若干等份。这种计量单位及其等份,叫做价格标 准。如我国人民币价格标准中,基本单位是元,1元等分为10角,1角等分为10分。
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不同。首先,价值尺度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一个独 立职能,而是由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其次,作为价值尺度,它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而价格标准是货币的计量单位,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第三,作为价值尺 度,它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很 后,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适应交换的需要自发地产生的;而作为价格标准,通常是由国家法律 规定的。
(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 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换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即商品一货币一 商品。物物直接交换时,卖和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一致的,卖同时就是买。货币产生以后,货币充 当流通手段,商品交换过程分裂为卖和买两个阶段。一方面打破了物物直接交换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局 限性,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分开,如果有人卖而不 买,就会使有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从而导致商品相对过剩,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虽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非要足值的货币不可。因为货币在执行流通手 段职能时,每次都是作为一种交换媒介起作用,人们并不关心它的实足价值是多少,只要社会公认它代 表一定数目的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就行了。这就产生货币在充当流通手段时,可以用贵金属以外的别 的材料制定的价值记号乃至象征性的价值符号来代替金属货币的可能性。纸币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 的。当然要人们接受和使用价值记号或符号,必须对它们确能代表一定数目的货币或一定量的价值给 予强有力的保证。
(2)贮藏手段。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加以贮藏 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由于货币存在形式的发展,如今更普 遍的货币藏方式是银行储蓄存款。但纸币充当贮藏手段是有条件的,因为现代纸币不能兑换成金属 货币,纸币发行也已与黄金储备没有法定关系,纸币币值存在着贬值的可能。所以,只有当纸币币值长 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存纸币。当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物价急剧上涨时,人们就不会储存纸 币而去抢购能保值的物品了。
纸币储蓄与金属货币贮藏的作用存在着区别。第一,金属货币贮藏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而银行 储蓄则不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因为银行储蓄实际是储户的延期消费,储蓄存款通过银行转化为贷 款,再投入流通。第二,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贮藏好比一个蓄水池,会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当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减少时,部分金属货币就退出流通,变成贮藏货币;当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增加时,贮 藏货币会重新投人流通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与货币需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条 件下,纸币储蓄不能发挥这种自动调节作用,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是由政府货币管理部门加以控制的。
(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职能是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发生赊购赊销,即用延期支付的方式买卖 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而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被运用于缴纳租金、税金和 发放工资等方面,超出了商品流通领域。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解除了现金交易对交易规模的限制和买者暂时不能支付的矛盾,从而促 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又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一旦有些人 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5)世界货币。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种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代 表发挥作用。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是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以及其他贸易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起来的,它实际上是货币职能越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应用。从历史上看,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 货币,长期限于贵金属(黄金)如今,一些币值比较坚挺的经济发达国家的纸币,像美元和欧元等,也在 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
在货币的五种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很基本的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这两种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派生出来的。
以上是2014河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河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河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基辅导的信息敬请添加微信客服 ,及关注河北事业单位考试/河北人事考试。
本文标签:河北事业单位考试 马克思主义(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