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保定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暴力教育
- 发布时间:2012-12-21 10:10:34
- 河北公务员考试
- https://he.huatu.com
- 文章来源:保定华图
这些年,校园暴力事件既有开始、从无终结。“孙子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打耳光了,这我还能理解。但老师让全班50名学生都来打娃耳光,这我接受不了……”昨日提起这事,陕西安康的池老太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当事人12岁的小明(化名)在日记中写道:“幸好我的自尊心不强,要不然(我)就完了。”这话未必耸人听闻,现实而言,因校园暴力而闹出的血案并不鲜见。
《论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概的意思都是指向耐心。遗憾的是,在面对孩子“冥顽不灵”的时候,我们缺的恰恰是底线上的耐心:仅今年的情况下,先是广州某儿童康复中心有教师对女童进行“体操式”虐待,接着是山西太原五岁女童不会“十加一”被老师扇数十记耳光,然后是浙江温岭一男童被老师拎双耳,双脚离地近20厘米……暴力,成为迫使孩子就范或长记性的“铁腕速成法则”。
“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暴力对于教育而言,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诡异的是,它却又在中国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理论上说,“教育暴力是按照某种利益的要求,把受教育者作为要加以型塑的对象,进行处置的意志,这种意志要求必须消灭个人自主性,训练个人被使用的特定功能,它把支配和服从作为教育关系的模式。”简言之,暴力的逻辑,是极端工具理性的逻辑,它并不在乎暴力本身传递的强权思想、丛林法则,只须得到眼前的“臣服”与“温顺”。坏脾气的教育,往往都对应这刻骨铭心的急功近利。
可是,为什么在中国的教育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
这个问题可能离不开两个现实语境: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笃定的“棍棒理念”,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教不严、师之惰”等深入骨髓,在这种理念的浸淫之下,即便不是教育者,也基本默认了一个潜规则——天下的孩子,都是需要打骂才能成才的。既然“打是亲、骂是爱”,那么,校园暴力顿时就“温柔可爱”起来。二是法治传统缺乏对孩子权益的有效保护。尽管面对校园暴力事件,看起来也是有法可依,譬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但具体内容其实都较少涉及校园暴力方面,加之操作起来“法不责众”,执法部门懒得较真,打骂孩子就更成了家常便饭。
此外,正是因为将“非常态教育”视为合理合规,对儿童等权益保护难以“上心”,尽管个案频发,却总是归结为“个案”而已,只就事论事,从无以公共议题的高度专业梳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国家或地区却在儿童暴力等问题上“小题大做”、大有作为。譬如我国香港地区,社会福利署建有保护儿童资料系统(CPR),会定期收集儿童虐待案的有关资料,理性分析,建言社会;譬如在日本,厚生劳动省儿童虐待调查研究会、大阪儿童虐待调查研究会、全国儿童相谈所等政府部门或机构都在关注虐童问题,自1991年开始,东京成立了虐待防止中心,开始对儿童虐待信息情报进行统计。日本厚生劳动省从1990年开始对儿童虐待数据进行了统计,并逐年公布。再譬如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下设的儿童及家庭管理局,自1995年起,每年公布全国被虐待和忽视的儿童状况。他们提供的数据不仅将受害者按照年龄、种族、性别等属性进行了划分,还将施害者同样进行了统计,并计算了两者的关系。公众可以在相关网站上动态地浏览每个州的数据。凡此种种,皆不过是“蹲下来”尊重并捍卫孩子的自由与权益。
自古以来,有多少急功近利又无法无天的思想,就有多少抄近路“以暴治教”的实践。暴力传递给孩子深刻的感受,并不在于你“为什么使用暴力”,而是“暴力成为硬通货”的魔力本身。于是,被暴力教育的孩子,要么在心理埋下仇恨的种子,要么以扯谎等规避“被暴力”的概率,要么寻求施展暴力的能力与机会——至于因暴力而“教会”的内容,既从无生根,又谈何春华秋实?
强权不是真理,暴力传递不了爱意。一个从小在暴力逻辑中长大的孩子,内心如何生长出温润的善意?也许,对中国的教育来说,是到了为孩子建一道“防暴防火墙”的时刻。
以上是2013年保定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暴力教育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2013年保定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暴力教育,河北公务员考试面试的信息敬请添加客服 ,及关注河北公务员考试/河北人事考试。
本文标签:面试热点 暴力教育(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