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考申论备考:申论材料编排思路浅谈
- 发布时间:2014-10-03 11:50:11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https://he.huatu.com/guojia/
- 文章来源:河北华图
在众多考生的眼中,对申论材料的感觉总是一个字-“乱”!从总体篇幅来讲,命题人的确故意将申论材料的逻辑打乱了,让考生读起来很累,但其是“形散神不散”。如果着眼局部,从某部分材料来说,其明显的写作思路,跟大多数普通文章一样,有章可循,“形神皆不散”。
如果能够将小题依据的某部分材料的编排思路提取出来,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很直接的意义是:你将很快知道信息点的数量或者分类结构,并且保证不遗漏。
那么申论材料到底存在什么编排思路呢?先来谈谈普通文章的作文思路。
一、普通作文思路
如果需要写一篇分析“房价虚高原因”的文章,大部分人会如何进行文章布局呢?可以有这样几种:
第一,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历史局限和现实条件中探寻。
第二,既有政府的也有房企的。意味着我们可以从政府和房企两个角度探寻。
另外,还有些更简单的布局方式,例如“一方面/另一方面”;“表面的/根本的”。
接下来将这篇文章变成申论材料,需要考生从中概括出“导致房价虚高的原因”,信息点的很终结构会是什么样子呢?肯定就是“历史的和现在的”、“政府的和房企的”或者“两方面”等等。
写到这里,许多考生已经明白了:可以通过寻找申论命题人的写作思路判断信息点的结构。
二、申论材料编排思路
从目前命题的特点来看,很常见的申论命题人编排思路展现“主体思维”与“简单关联思维”。
那为什么许多考生看不出来呢?那是因为命题人故意设置一些阅读障碍为难考生。下面举两例分别说明:
主体思维
【例1,2010年国考(地市级)】“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材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1.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很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在某民办大学做管理工作的孙某为了让从农村接出来的孩子有学上,在郊区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学。但是,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些高昂的费用让孙某感到发懵。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已有3年“办学经验”的秦老师说:“要拿办学许可证,必须有房屋产权证。可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只能租用别人的场地及房屋。别说我们拿不出房屋产权证,就连房东也拿不出,因为房东也是租村里的地。”一度拥有1500多名学生规模的私立金星小学就是因为校舍所在地被拆迁,从此销声匿迹了。“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办学人代某说:“艰难办学,很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学生可以放心读书,老师也可以安心工作。”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往往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许多年轻教师都把私立学校当作跳板,一旦找到合适工作,立马就跳槽走人。
(部分)
题目要求概括出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具体表现,大部分的做法是先将所有问题的表现概括出来,如这一段落中的信息点如下:
打工子弟学校在垃圾场边和菜地里办学;数量有限;随迁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公立小学费用高昂,门槛高;打工子弟学校大部分没有办学许可证,缺乏政府支持,没有合法地位;打工子弟学校教师队伍很不稳定。
然后,按照分类合并的原则,从信息点中提取出打工子弟学校、公办学校、随迁子女三类信息点。很明显,命题人是采取主体思维组织材料的。
再来看另外一种命题思维。
简单关联思维
【例2,2011年国考(省部级)】“给定资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东汉永平12年,孝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黄(此前黄河己泛滥几十年)。王景受命于危难之际,率几十万兵士民工,修汴渠治黄河,历时一年,用费亿钱。自王景治河后,河行新道,维持了900多年未发生大改道,是时,汴渠成为东通江淮的主要水道。王景的主要工作是修建了自荥阳至千乘的黄河大堤,治理了作为东汉漕运主要通道的汴渠。王景治河后。黄河相对安澜800年,据分析与王景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因而行河路线较优有关;另外,“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所描述的可能是一种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这对于延长行河年限也有一定作用。以上所述主要是从治黄工程的角度看问题,但据黄河水文、植保专家的研究,王景治河至隋代的500多年间,为黄河史上又一阶段,其特点是黄河下游河患相对较少,在此期间,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的记录较少,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有分支,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黄河输沙量的减少,否则,王景所开新河道(如汴水),也会很快被淤积,从而使河床不断淤高,降低其泄洪能力。这一时期黄河输沙量的减少并不是推论,而是有以下诸条事实,即在这一时期有关黄河水清的记载较多,且有“黄河清复清”的民谣。这一时期黄河输沙量的减少主要归因于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复。安史之乱后,农牧界线又迅速北移到河套以北,大片草原又变为农田,又一次加剧了水土侵蚀,黄河下游灾害增多。五代、两宋至元、明时期,农牧界线一直游移于陕北和内蒙之间,直至清乾隆之后,农田植被更逐渐推移至阴山以北,这时整个草原几乎全部为当年生栽培作物所取代,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陕北风沙加剧,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他的治黄思路和做法很值得今人研究与借鉴。
从“但据黄河水文、植保专家的研究”这句话可以知道,命题人是用转折关系分两部分来组织材料的。因此,在很终写成答案时,需要从这两个角度来概括:1.治黄工程的角度;2.黄河水文植保研究的角度。(有些机构的解答将这个两个角度上升为人为和自然因素)。
分析材料后知道,治黄工程角度中,命题人是按照王景“受命——治黄——治黄效果——产生效果的原因”这样的逻辑写作材料的。题干中已经说明概括“王景治黄的思路和做法”是黄河安澜800年的原因,因此需要将命题人逻辑中的“治黄与产生效果原因”这两部分材料提炼出来,很终形成答案即可。
黄河水文植保专家的研究中,命题人是按照“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层层递进的逻辑写作材料的,很终也可以按照这样逻辑来组织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材料比较简单,而有些材料的关联关系则不太容易看出来。比如2011年国考省部考试,要求从材料3中归纳出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具体危机就是按照并列的关联关系布局的,如果能够准确识别出并列关系,就可以很快将信息点概括出来。
前面总结了申论材料中两种常见的写作思路,用意在于脱去申论阅读神秘的外衣,将其还原为大家熟悉的语文阅读,从而运用语文阅读方法来解决申论阅读难题,这一点在后续文章中会重点阐述。
红领培优高端课程 | 砖题库转盘抽奖 | 国家公务员笔试 | 国庆放假,巨惠全城 |
以上是2015国考申论备考:申论材料编排思路浅谈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国家公务员,申论,河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的信息敬请加入河北公务员考试群 ,及关注河北公务员考试/河北人事考试。
本文标签:国家公务员(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