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备考:课程评价模式
- 发布时间:2015-12-15 09:07:38
- 河北教师招聘考试
- https://he.huatu.com
- 文章来源:河北华图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课程评价是常考的内容之一,河北华图教育(http://he.huatu.com/)的专家今天就为大家带来课程评价模式的相关内容,以助考生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一、目标评价模式
1.代表人物:目标评价模式由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提出。
2.观点: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泰勒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
3.评价:强调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解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亦即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和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这一模式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见效,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在课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不足:只关注预期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1.代表人物: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2.主要观点:认为评价应当注重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专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是以作为评价的准则。
3.评价:
好的方面:看到了评价不仅要关注预期的结果,还要关注非预期的结果;评价的指向不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是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不足之处:评价中,把目标搁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效果,结果可能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
此外,目的完全“游离”的评价是不存在的。因为评价者总是会有一定的评价准则,游离了课程编制者的目的,评价者很可能会用自己的目的取而代之。
三、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CIPP模式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来的,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是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应该为课程的改革服务。CIPP是背景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这几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略语,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1.背景评价,即要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背景评价强调,首先应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课程目标本身作出判断,看两者是否一致。
2.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很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
3.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
4.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
CIPP课程评价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模式的不足,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是实施过程比较复杂,难以被一般人掌握。
【例】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式
河北华图专家解析:泰勒提出的是目标评价模式,斯腾豪斯提出的是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是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普罗佛斯(Provus)提出的是差距评价模式。此模式旨在比较“标准”和“表现”,分析二者的差距,从而作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案的依据。普罗佛斯认为,只重视方案之间的比较,不顾方案与客观标准之间的关系是不行的,他主张把方案的标准建立起来,作为评价方案的依据。因此,本题答案为A。
课程评价模式是教育学中常见考点,考生对相关理论应烂熟于心,灵活运用,才能够在作答此类题目时得心应手!
(本文属河北华图教育原创,转载请标注来源于华图教育,未标明者必究责任。)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备考:课程评价模式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教师,河北教师招聘考试教师资格证备考的信息敬请添加微信客服 ,及关注河北教师招聘考试/河北人事考试。
本文标签:(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