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社区纠纷问题
社区纠纷是指发生在社区范围内以及与社区相关的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人民内部矛盾。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社区纠纷出现了不断增多的趋势,认真处理和妥善解决社区纠纷成为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社区纠纷主要表现形式
(一)物业公司与业主的纠纷。从理论上说,物业公司是受业主或业主委员会委托,根据物业管理的合同进行职业管理的企业。物业公司直接对业主委员会负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关系。但由于物业公司的形成有着各种原因,有的是由原开发商选择的,有的是房产管理机构改制而成,还有的是由行政部门选择。由于这些物业公司实质上并不是受业主委托形成的,这就产生了许多纠纷,特别是在居民成立自己的业主委员会后。主要纠纷表现为物业公司服务质量问题、业主拖欠物业管理费问题等等。
(二)社区居民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纠纷。社区作为一个地域性实体与周边的企事业单位难免产生一些纠纷,如施工噪声干扰、光干扰、楼下饭店油烟污染、冬天采暖等,以及开发商对社区规划用地的修改使用等。
(三)邻里之间的纠纷。邻里关系是社区居民之间一项重要的人际关系。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邻里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居民同住一个单元,但相互并不来往。由于一些公用设施的使用,也常造成一些纠纷。
(四)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现代社会造就了小户型家庭,大部分是三口之家。但小家庭也存在不和睦的现象,如家庭暴力、子女教育问题等。
二、当前社区纠纷不断增多的原因
(一)社会利益分化,不同阶层的居民混杂居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造成了一个小区内的居民处于不同的阶层。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价值观念差异很大,容易在一些问题上发生纠纷。
(二)社会变革带来的居民主体意识、民主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房屋产权私有化,造成了有些居民只顾及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
(三)城市居住格局变化,产生的新型邻里关系。社会结构的多元化,改变了人们对单位的依赖性、附着性,不同单位、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成了邻居。人们对邻里关系的期望已经不同于过去,防范戒备意识高于互助意识。
三、解决社区纠纷的建议措施
(一)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社区居民的邻里纠纷虽然大多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不解决就容易留心结。如果人们不依靠法律,就会从法律之外的行动来满足自己的复仇激情,很多时候会造成暴力事件、流血冲突。所以,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侵犯时,首先想到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行使个人权利时往往陷入误区,重视自己利益而忽视他人权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要具有依法办事的意识,明白权利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应该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如果侵犯则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人们必须尊重法律,对法律怀有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抱有羞耻感。
(二)合理使用诉讼和非诉讼两种手段。民事纠纷的解决,可以通过当事人自己、社会及国家三种渠道。不同类型的民事纠纷要求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社区纠纷的解决方式要与社区纠纷的特点相适应。法律社会学研究成果表明:当矛盾发生时,人们首先会力图避免纠纷,回避不了的时候多采取协商和交涉的办法来化解。只有当这些非正式纠纷解决机制都缺乏的场合,诉讼才作为最后的手段。人们的这种思维模式对于解决社区纠纷是具有参考价值的。作为生活在同一社区的居民,解决纠纷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协商、调解来解决,这样既化解了矛盾又不伤和气。至于一些对抗性较强、矛盾较尖锐、冲突较激烈的纠纷,则只有通过诉讼的渠道来解决。一些居民认为解决纠纷就要闹上法庭的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
(三)强化社区法律服务意识。社区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要化解社会矛盾,必须首先建立由调解员—调解小组—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道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组成的、上下联动的社会矛盾调解组织结构;二是要深入社区进行排查分析,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要着力搞好社会矛盾的稳定和控制工作,切实防止矛盾激化,全力做好矛盾纠纷的调解疏导工作。
推荐阅读:唐山华图面试培训班学员课后辅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