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北省政法干警申论答题技巧:阐释题
- 发布时间:2014-08-21 17:37:58
- 河北公安招警考试
- https://he.huatu.com
- 文章来源:河北华图
在讲解答题技巧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阐释题。阐释题大意就是根据给定资料,对材料中的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解释,发掘其深层次含义,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阐释题的基本解题思路是概括加引申,即概括表面意思加引申深层意思。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步阐释词语、句子的表面意思;第二步 发掘和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表现、原因、对策);第三步规范作答。
在这类题型面前考生的普遍误区在于缺少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大多知识停留在表面含义,部分考生可能会写出表现和原因,但是对策是大部分考生容易忽略的,所以要高度重视,需要注意的是深层次含义也是一个普遍规律还要结合具体题目来分析,一般情况下是材料中有什么就写什么,个别题目会在提问中是有重点倾向,这是就要注意重点。例如: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这个题的重点就在“这一表述的理解”,也就是对这句话的理解,说道理解更多的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困境中不绝希望的表现应该是重点,要详细写,剩下的可以略写,通过读材料也可以发现表现的信息点是很多的。
很后再强调一点,如果是句子的阐释要注意拆分,拆分又称要素分析法,因为句子是有多个要素组成的,所以把句子按照组成要素来分解分析。还用刚才的题目说就是可以把“困境中不绝希望”拆分为困境和不绝希望。也可以按概括加引申说表面意思加深层意思的表现、原因对策。两种表述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推荐大家使用要素分析法,更简单,更好用。
下面我们来通过刚才提到的例题来实践上面讲过的技巧。
【试题回顾】:
越是上学难,有些农民却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如F村各家相互攀比“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以至出现了忍饥挨饿、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的“英雄”。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有社会学家计算过,一个大学生4年学费大约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20年的纯收入。不用说西部贫困地区,连基本脱贫的东部地区的农民孩子的“大学梦也越来越远了”。实际上,新世纪以来,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这就意味着“通过高考,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渠道”正在“缩窄”。贫困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仍相当大,也就是说,农民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发展;而现在一旦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危机,贫困农民家庭所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在当下中国农村出现了必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H省的一个调查表明,个别地区的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辍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他们的父母有的过去还能读到高中毕业,而他们之中有数量可观的人初中还没有读完,由此导致的劳动者文化素质的下降,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有社会学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G省的抽样调查显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的50%”。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辍学”之风抬头,用一著名作家的话来说,就是用辍学来“保护人心,保护土地,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但也如这一作家所说,这样的选择既显得“荒唐”,又有些无奈。而且也还有许多农民几乎是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这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确实给人以悲壮感。一位下乡支教的大学生说,这是“困境中的不绝希望”。如果不对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包括农村教育及城市教育)进行新的反思与改造,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恐怕很难实现他们可以看到并应享受的教育,即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
一、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参考解析】
这句话是说越是上学难,农民越把希望寄托在教育上。
1困境:上学难、受教育成本高、就业难,农村生源比例下降、辍学率高、许多家庭出现了因教返贫、因教致贫现象。
2不绝希望:仍不惜血本、倾尽全力支持教育,孤注一掷将教育放于生活首位,希望寄托在教育上。
我们要反思教育,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和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就业问题。
这道题是要素法和概括加引申的结合,考生要学会灵活运用。河北华图(http://he.huatu.com/)预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以上是2014年河北省政法干警申论答题技巧:阐释题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河北,政法干警,申论答题技巧,河北公安招警考试备考技巧的信息敬请添加微信客服 ,及关注河北公安招警考试/河北人事考试。
本文标签:政法干警 申论答题技巧(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