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河北省考面试热点| 殡葬改革何去何从
2016-05-17 11:16 河北人事考试 来源:河北华图
2016河北省考面试热点| 殡葬改革何去何从由河北人事考试时政热点栏目由提供,更多关于省考面试热点,河北省考面试,殡葬改革,河北人事考试时政热点的内容,请关注河北人事考试!
殡葬改革何去何从
热点概述
近年来,北京市区多家墓地已无墓可售,剩余的墓穴价格也动辄数万或数十万;在民政部发布的“殡葬绿皮书”数据中,北京地区的殡葬消费平均达4万余元,而市区居民达8万元。随着墓地的紧俏、各种殡葬仪式费用的虚高以及人们殡葬心理预期的不断提升等,不少人有了“死不起、葬不起”的担忧。
相关评论
评论一 为什么有人觉得“死不起”?(新华网)
由于北京墓地价格高,很多北京人选择了在河北三河、涿州等地的陵园买墓安葬。“距京50多公里的河北三河灵山寺下,有一座占地760亩的陵园。4月3日清明假期的第二天,这里的停车场停满京牌私家车。陵园管理人员透露,这里的墓穴80%以上卖给了北京市民”。有媒体称这种现象为“转葬”。
导致“转葬”的原因还有一个,即墓穴到期不续租。根据北京市去年10月份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对于租用合同到期的传统墓穴,应以适当方式进行节地生态化改造,原则上不再以传统墓穴形式续租。对于有的人来说,一时间很难接受,“我们以后可选择生态安葬。但是父母的墓已经下葬了,不希望再改成别的方式。”“转葬”则可以延续原来的安葬方式。
而如果“转葬”现象持续下去,结果似乎也不难预料:一个地方占用另一个地方较多的资源,会导致另一个地方资源紧张。如此恶性循环,只怕到很后连“转葬”都没地方去了。道理很简单:墓地有限,土地有限,环境承载力有限……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有限!
说到土地有限,可能有的人不以为然:农村地区不是有大量土地吗?随处可见的坟堆周围不都是荒地吗?然而,眼见不一定为实,一些坟堆所在的“荒地”,本应是平整的耕地。在辽宁某农村,仅一处不足2亩的地里,大大小小的坟堆竟有50多个。当地的村干部告诉记者,自从3年前附近的荒山被坟堆占满,村民们几乎全部选择在耕地里埋葬先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殡葬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占用耕地建坟,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还有一种现象值得警惕:同样是在被侵占的耕地里,“记者看到,这些坟堆大小规格各不相同,小的占地三四平方米,大的占地十几平方米,甚至还有占地几十平方米的‘院套坟’,用水泥建成了房子模样,再被贴上一层白瓷砖,俨然一座微缩版的‘别墅’。”厚葬逝者的初衷无可厚非,但如果不加约束,没有量力而行,就可能发展成为炫富摆阔、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
一些不正之风的存在,给了投机之人可乘之机。如骨灰盒毛利率轻易超50%,不收回扣成异类;鲜花、假尸体证明都能敛财;一些地方民政部门和殡仪馆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等。如果乱象不加以制止,平素不受关注的殡葬行业难免不会成为腐败的易发、高发区。“新华视点”记者采访发现,“死不起”的背后是近年来各地殡葬行业职务犯罪高发,且往往是窝案、串案。
说到底,人们“死不起”的感叹,体现了丧葬观念与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观念不改、乱象不治,“死不起”的话题就必然会在每个清明卷土重来。
评论二 绿色生态葬缘何叫好不叫座(新华网)
一边是墓地价格的年年攀升,市民抱怨“死不起”;一边是形式多样的绿色生态葬,经济实惠,却屡屡遇冷。如此纠结的殡葬怪象几成近年来的“清明”尴尬。顺应低碳、环保、简约理念的树葬、草坪葬、花坛葬、海葬等绿色生态葬缘何叫好不叫座?让逝者换个“葬法”究竟有多难?个中缘由值得关注与反思。
生老病死乃人类发展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让逝者安息是人们尊重故人、眷恋亲情的情感表达。人口众多的国度自然要面对数量庞大的亡灵安葬。而传统的坟茔掩埋,让活人与死人争地的矛盾日益凸显。以钢筋水泥构建的硬质墓地,不仅浪费本已有限的土地资源,更严重影响国人的生存环境。推出旨在不留坟茔、不竖墓碑和节约资源的绿色生态葬,体现了殡葬改革的主流方向。日前由民政部等9部门推出《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无疑具有回应民众关切、契合发展大势的积极意义。
鉴于殡葬改革知易行难的现实国情,践行绿色生态葬需把握好三个关键性环节。一是致力打破旧俗的观念更新。殡葬改革不只是对逝者安葬方式的简单改变,更不啻于一场挑战旧俗的思维革命。导致生态葬遇冷的很大梗阻,就在于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比如,“入土为安”的习俗,“凭吊有物”的考量,讲风水、论排场的厚葬心态等。这就导致许多人把生态葬与“薄葬”划上了等号,惧怕由此担上“不孝”之名。这显然是一种认知误区。常言道“人死如灯灭”。孝道当在生前、祭奠重在人心,铭记其德行、传承其品格、实现其夙愿,才是对逝者很好的缅怀与纪念,只要心诚之至,未必要过分在意徒有表象的外在形式。
二是营造移风易俗的殡改氛围。习惯成自然的传统陋俗具有顽固性与反复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冲破旧观念、践行生态葬注定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攻坚战、持久战。力倡“魂系生态、叶落归根、回归自然、绿荫后人”的生态安葬理念,着力构建节俭、文明、绿色的殡改氛围,当不失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为弥补宣传不力、氛围不浓的现实短板,不仅需要来自官方、社会及舆论工具的大强度、立体式的广为造势,更需各级政府官员身体力行的“破冰”引领。就像60年前老一辈革命家带头签名倡导火葬一样。正所谓风成于上、化俗于下。党员领导干部以积极姿态践行节地生态安葬,带头丧事简办、低碳祭扫,势必产生具体化、人格化、形象化的示范效应,成为推动绿色生态安葬的无声力量。
三是完善让利于民的制度设计。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给于生命开始与结束以同等尊重的礼遇,才是完整无憾的以人为本。作为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践行绿色生态葬不能仅仅停留于“倡导”层面,更需着眼于有供给、有标准、有规划、有措施的制度设计与机制建设。尤其是要强化政府主导和公共投入的公益属性与服务功能,以减负、让利和有温度的政策性激励,吸引更多民众的选择和参与。期待早日落地的绿色生态葬,能够成为摒弃陋习、开启新风、畅行环保、优化生态的破题引擎。
评论三 推行殡葬改革,“一刀切”不是好办法(新华网)
生死事大。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殡葬十分重视,过去,即便客死他乡的人也须将遗体运回家乡妥善安葬,这种“死有所葬、入土为安”的观念已经持续了几千年。但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渐紧张,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城镇,固守过去的土葬传统是不切实际的,进行殡葬改革是顺势而为。比如,与我国情况类似的日本,火葬率已超过98%。
但并不是说,我们的愿望、目标是好的,为了达成所愿就可以不择手段。所谓“改头换面易,移风易俗难”,正是因为过去的殡葬观念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宣传和引导的作用。更何况,如何安葬家人,这本是民众的个人权利,政府部门无权强行干涉。
几年前,个别地方政府强行推动殡葬改革,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对个人选择的足够尊重,结果不仅没有起到改革应有的效果,反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2012年,国务院颁布第628号令,删除了《殡葬管理条例》中民政部门有权对拒不改正违法土葬、建造坟墓行为强制执行的条款。
推行殡葬改革,不应“一刀切”。对此,《殡葬管理条例》的内容就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
在具体实践中,首先还是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殡葬改革的好处,利用多种传播方式介绍火葬、“生态葬”等新型、绿色的殡葬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消除传统思想观念对民众的束缚,帮助他们“吐故纳新”;还可以运用补贴政策,对主动采用火葬、“生态葬”的家庭给予经济奖励,吸引更多民众响应。
推进殡葬改革,还要做好相关的配套服务。殡葬服务本该是一项社会公共服务,有公益属性,但在一些地区,却成了敛财的暴利行当。之前有媒体报道称,上海一位市民花1.58万元购买自称是民政局殡葬服务中心的“一条龙”服务,没有黑纱、花圈,没有告别厅、棺木,遗体告别仪式只能在宝山区殡仪馆走廊进行。虽然后经核实,该市民碰上的是冒充民政局官方机构的“一条龙”殡葬服务公司,但在一个国家高度监管的领域,出现如此乱象,还是说明有关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到位,没有做到尽职尽责。在相对封闭的殡葬行业,如果权力之手做不到该放开的放开,该管好的管好,“白色暴利”就难以避免,任由这种现象滋生蔓延,只会拖慢殡葬改革的进程。
传统观念的变革注定是一场漫长的征程。推动这一进程,不宜用“一刀切”的雷霆之势,只能用温和的方式渐次展开,我们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宣传力量,也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以上是2016河北省考面试热点| 殡葬改革何去何从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省考面试热点,河北省考面试,殡葬改革,河北人事考试时政热点的信息敬请加入公考考试群 ,及关注河北公务员考试/河北人事考试。
(编辑:河北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