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和解析——申论(2)
- 发布时间:2016-12-13 10:21:53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https://he.huatu.com/guojia/
- 文章来源:河北华图
参考文献:
胡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录:(节选)
坚持生产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作答要求:
一、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有重大争议。请根据给定资料1-8指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并对主张怒江水电开发和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分别加以概述。(20分) 要求:指明“焦点”,概括全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我国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需要加以开发利用。怒江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当地政府提出了实施“两库十三级”怒江水电开发方案,由此成为重大争议焦点,形成了主张开发和反对开发的两种态度。
主张开发是以院士等为代表,他们的理由是:怒江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耕地分散,产值回报低,无森工产业,水电开发可帮助实现经济脱贫,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怒江可开发的资源有限,综合开发是实现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怒江的水电开发,装机容量大,投资少,回报高;可以实现水电对外输出,解决其他用电紧张的状况;水电开发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开发资金用来生态移民,避免植被因生活需要而遭到破坏。
反对开发以环保专家等为代表,他们的理由是:修建水电站与提高百姓生活没有因果关系,用救济方式解决移民问题不是长久之计,甚至造成贫困移民;开发带来污水问题;怒江民族多,生活方式各异,是民族的走廊;不开发,可使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作为江河生态的参照系,通过观测,可以获得相关数据,为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提高依据;西方国家认为开发能造成生态环境破环;水电开发的可行性缺乏反复论证,由此造成的泥沙问题难以解决。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启示。(15分) 要求:分析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资料主要以漫湾水电站的建设和田纳西河的整治为例,从反正两个方面得出重要启示:
1、在水电开发收益资金的使用上,应加大对移民资金的扶持力度。避免因开发导致当地居民的收入下降,生活困难。
2、在贫困地区修建水电站应考虑长远,应通过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避免由此引发的环境破环,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3、应通过建设水电站,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避免出现附近居民生活背井离乡,无工可做,无地可种。
4、应通过水电站建设带动与此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发展,如农、林、鱼和旅游的发展,使其经济充满活力,实现全面发展。
三、本题仅为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业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7”引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10分) 要求:简明、准确地阐释观点,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通过打比方的方式,G所长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保持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不进行开发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如果通过适当的开发能解决当地老百姓的现实困难,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同时又能给当地人们探索出一条充满活力的全面发展之路,是很理想的选择。从总体上看,所长还是更倾向于对水电站的开发利用,而不是简单反对修建怒江“两库十三级”怒江水电开发方案。
2、“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15分) 要求:有条理写出答复内容,有理有据,不考虑行文格式,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C主编,你的意见我们已认真阅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对你的意见作出如下答复:
1、怒江已不是原生态河流,完全不开发保持原生态是不可能的。
2、怒江等“三江并流”属于“世界自然遗产”目录,对此进行环境监测取得相关数据,却有必要,但是由于该环境的特殊性,无法与人类以开发的进行对比,开发与保护并不矛盾,只要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可使水电开发有序推进,安全、可靠,做到保护生态与形成循环经济相互协调。
3、从外国的实际情况看,发达国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我国,我国丰富的水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只有少数国家所兴建的水电站对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关键是怎样在不破环生态的前提下,实现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而修建水电站就是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 (编辑:FZR)
本文标签: